新冠肺炎防控知识
湘潭市疾控中心 王继杰
2020年10月30日
一、概述
(一)传染病相关知识
1、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原体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朊毒体。
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①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存在、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等。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同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等。
③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2)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第一、有病原体。
第二、是有传染性。
第三、是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第四、是有感染后免疫。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二)新冠肺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简称,是由新发现的一种β属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新冠肺炎的发现报告和确认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武汉市卫健委通报首例确诊病例。
2020年01月07日 中国疾控中心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01月11日 国家疾控中心向武汉提供PCR检测试剂;
2020年1月12日,WHO将此次检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0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型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19冠状病毒病,英文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
2、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1)病原学:
冠状病毒分为四类,即:α、β、γ、δ病毒。冠状病毒的动物宿主广泛,目前发现的有蝙蝠、鼠类、家禽和家畜等,其中蝙蝠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多数冠状病毒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α和β冠状病毒主要引起人和哺乳动物感染,γ和δ冠状病毒主要感染鸟类。
冠状病毒最早在禽类中发现,后在人类有感冒症状的患者中被检出。目前已知有7 种冠状病毒是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中3 种可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的呼吸道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另外4 种可引起人类普通感冒、咽喉炎或成人腹泻:HCoV-229E、HCoV-NL63、HCoV-HKU1、HCoV-OC43。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病毒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 年引起SARS 的SARS 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同源性达79.5% 以上。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30分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5)临床表现
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二、疫情概况
全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 10 月27日 00:00):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2966344例,累计死亡病例1152604例。26日全球确诊病例新增435528例,新增死亡病例5172例。全球110个国家确诊病例数超过万例。
|
确诊病例
|
死亡病例
|
当日新增
|
累计
|
当日新增
|
累计
|
美国
|
62463
|
8947243
|
424
|
230482
|
印度
|
45148
|
7909959
|
480
|
119014
|
巴西
|
15726
|
5409854
|
263
|
157397
|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
10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全球特别是北半球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关键时刻,未来几个月对一些国家来说将非常困难。现在是10月份,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但已有太多国家的病例数呈指数级增长,很多医院床位及重症监护室接近负荷极限。世卫组织敦促有关国家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本可避免的死亡,防止基本医疗体系崩溃、学校再次关闭。
全国:截至10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729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关于新疆喀什疫情:
10月24日,“应检尽检”时,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
10月25日,主动检测,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7例
10月26日,主动检测,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6例
传染来源不明?
传播链不清?
正在全力追溯!
全省:截至10月21日24时,湖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019例,死亡病例4例,出院病例1015例。
全市:自1月24日我市确诊首例病例,至2月21日报告最后1例,至3月5日最后1例住院确诊患者出院,42天全市共确诊病例36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 ,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医疗服务“零投诉”目标。
到10月27日,我市连续249天零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认为国内疫情防控存在四个风险点:
第一,境外到中国来的游客、归国人员当中感染的或者发病的人,从海关到边防,一路过来,这个过程当中,和工作人员接触,形成人际传播。
第二,境外来人员所集聚的医院或者隔离点。
境外输入病例就是这两个关键点,管控好,境外输入病例造成传播的风险,基本可以堵住。
第三,实验室感染。非典曾经发生过。
第四,进口的受到污染的冷冻海产品或肉食品。风险更大!
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防控总要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工作机制:“政府主导”“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防控总原则“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积极救治”
中国方案:
筑牢三道防线:社区防控、发热门诊、面对面流调
把握三个时限:2小时、12小时、24小时
突出三个重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
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管好“四类”人群:确诊、疑似、发热、密接
做到“四应四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
确定“四个集中”的救治要求: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伟大的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个人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
3、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
4、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时,应做到“非必需不聚会、不聚餐”、“非必需不去中、高风险地区”。
5、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做好隔离观察。
6、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关于消毒:
消毒强度=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
原则:“五要”、“七不”
“五要”,即:隔离病区、病人住所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要加强清洁消毒;垃圾、粪便和污水要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要做好个人手卫生。
“七不”,即: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不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进行消毒;不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不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不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
关于戴口罩:
(一)使用原则
1、居家:无需戴口罩。
2、户外、公园:建议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无需戴口罩。
3、交通工具。骑车、自驾车时,无需戴口罩;乘坐公交、地铁、长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超市、商场、餐厅、展馆/博物馆、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需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保持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5、剧场、影剧院、地下或相对封闭购物场所、网吧及乘坐厢式电梯等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6、会议室。
防护建议:确保有效通风换气,保持人员1米以上社交安全距离情况下,无需戴口罩。
(二)注意事项:
1、佩戴医用口罩步骤:鼻夹侧朝上、深色面向外(褶皱朝下),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颌,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2、呼气阀的口罩是单向阀门,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可防止含有病毒的飞沫吸入,从而保护佩戴者。但病人或疑似病人佩戴,开启的呼气阀可能将病人含有病毒的飞沫排出。
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果是疑似病例或病例佩戴的口罩,按医疗废物处理。
4、口罩清洗、加热或消毒处理后,不能使用。
5、儿童佩戴儿童口罩。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6、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棉纱口罩或明星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五、新冠肺炎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发布与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组织和企业,纷纷加入到了这次疫苗研发之战中。可以说,疫苗的研发是一场与疾病威胁的赛跑,被寄予了无限厚望。
通常来说,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从备案到问世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
迫于全球大流行的紧急状况,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是空前的,今年2月,据世界卫生组织等的估计,新冠疫苗的问世可能在12-18个月内。
如果进展顺利,最早一批疫苗预计将于2020年底至2021年中期投入使用。
世界各地的研发人员正在使用不同的平台构建疫苗来帮助人们抵御COVID-19,但每一个类型的疫苗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可能需要不止一种疫苗来为全球每个人接种。
疫苗研发进展:
六、老年人流感预防:
简介: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
流感感染是老年人的重要死因。一项关于全球流感超额死亡率的模型研究表明,65 岁以下人群中因流感相关呼吸道超额死亡率为0.1-6.4/10 万,65-74 岁人群组中超额死亡率为 2.9-44/10 万, 75 岁以上年龄组为 17.9 - 223.5/10 万。
流感的预防治疗措施: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采取日常防护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感染和传播。
流感疫苗:
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 IIV3 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IIV4 为裂解疫苗,LAIV3 为减毒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还可降低老年人流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流感相关住院及死亡。多项研究表明,老年人接种标准剂量的流感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保护效力和保护效果与年轻人比较相对较低。与接种标准剂量流感疫苗相比,老年人接种高剂量流感疫苗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流感抗体,对于预防流感确诊感染具有相对较好保护效力,同时对于预防流感确诊感染、流感相关就诊、住院和死亡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护效果。
免疫持久性:
人体对感染流感病毒或接种流感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衰减,衰减程度与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疫苗抗原等因素有关,临床试验的证据提示,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对抗原类似毒株的保护作用可维持6-8个月。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
接种建议: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在“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中,明确提出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前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并鼓励有条件地区为 60 岁及以上老人、托幼机构幼儿、在校中小学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同时,要求保障流感疫苗供应。该行动计划为推进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
60 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患流感后死亡风险最高,也是新冠感染后重症和病死的高危人群,是流感疫苗接种的重要目标人群。虽然较多证据表明,现有流感疫苗在老年人中的效果不如年轻成年人,但疫苗接种仍是目前降低老年人罹患流感的最有效手段。